名片样式的特点
办公室里,每个人的抽屉里想必都放有一两盒自己的名片,用于派发。每个人也都积攒了一大摞别人的名片。有些行业,收集名片的数量和质量,甚至标志着这个人的资历和能力。兴味索然的是,大多数的名片都长得差不多地“老实”:从上到下依次印着公司的名称、Logo、姓名、职位,以及各种联络方式,规规矩矩。
名片亮点,决定主人待遇
但是,一张长相平淡的名片就和一个相貌平平的人一样,难以给别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对于大多数收名片的人来说,这张名片也许仅仅等于某公司的某项业务,如果他跳了槽,这张名片就寿终正寝了,取而代之的另一张名片,除了名字,其余条目基本不变,仍然是同一公司的同一业务。可想而知,名片的主人在记忆中的地位。他以一种分身从某些人的记忆中淡出,再以另一身份职位,出现在另一些人的记忆里。但最后,可能谁都不记得他是谁。
不过,你如果递出一张小有特色的名片,这种想法或许会有所改观。曾经,一位女性的那张名片给了记者深刻的印象:那张名片的长度和大多数人的都一样,但宽度却只有普通名片的三分之二,因而显得更加窄长。与其说是名片,倒更像是一枚小小的书签。名片的正面,除了用小字号印在左上方和右下角的姓名、职业、联系方式以外,一张时尚美女的插画足足霸占了一大半的中间地带。该插画笔法清新时尚,色调优雅,名片的主人笑指这张画:“怎么样?我自己的作品,有没有觉得画中的这个女子跟我很像啊?”我不禁仔细端详那幅美女插画,在这过程中,她的形象在我的记忆中定格了。也许时隔多年,这个女子的职业、姓名、职位会被记忆过滤,但她那幅抽象妖娆的自画像、以及神似优秀作者本人的自信笑意,却清晰如昨。
名片变迁,邂逅的历史
看来,一张拥有创新、个性与时代感的名片,非但体现主人与众不同的品位,或许还能助你在社交活动中游刃有余。而闲来翻看自己收集的名片“存货”,就像回顾一段名片文化的简单进化史:从最初的纸质到后来别出心裁的“撕不破”质地,然后“撕不破”类似塑料的手感被认为不环保而消失,到屡次被嘲笑“暴发”却依然不能禁绝的金卡名片;形状由原本统一规格发展到有长有短,就像诸多改版的报纸。名片如同一个人的脸面,有的怀旧;有的文化;有的时尚;有的虚荣,尤其是官衔一大串,排得没完没了,折几折才够……
把玩一下那些有趣的名片,便能回想那些曾经和你打过交道,哪怕只是一面之缘的人物,翻拣出那些过去懈逅带给我们的悠长回味,或许还能给你自己的名片设计带来一些小小的启发。
极繁VS极简
名片和家居设计一样,也有极繁和极简之分。折叠式名片十分受官衔多的人士欢迎,因为它比正常名片可多一半的信息记录面积。曾见有一位图书策划人的名片,可作为名片极繁主义的杰出代表:正面是工作单位、姓名、基本职务,联系方式:什么宅电、办电、手机、传真、BP机一应俱全,大概是生怕人家找不到他。背面用依次印着此人主编的所有图书作品目录,大约有十几行。这还不算完,精彩在里面。打开折叠内页,好家伙!尽可能小的字体密密麻麻地排满了二十多行,记录了他所策划的所有图书作品。
也有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极简。有些朋友的名片简单地近乎白纸一张,正面印着姓名XXX,职业,手机、邮箱,便再无其它,剩下大片的留白和完全空白的背面。不知道这些空白是在递交的时候用于主人即兴发挥还是他就是想用极简主义来表明他为人谦和与低调。 字大VS字小
名片上的姓名和职位,究竟是字大容易让人记住还是字小更能吸引眼球?有人说,字体越大,离的老远就看的出来,具有视觉冲击力,还为近视眼、老花眼者提供了方面。记者所收藏名片中有这样一位:XXX(名字)三个字顶天立地,占了名片的满格,真是充分利用空间,大约只在旁边留了三分之一的地方写联系方式,字体小的需要凑近仔细琢磨。若真是遇上个眼神不好的,你名字是清楚了,可要是想联系你不还是得费番周折吗?
相反,有些人则觉得名字的字体越是弄得小小的,颜色淡淡的,越能吸引人家仔细研读(不看仔细点就看不清嘛),这样反而让人印象深刻。看来,这个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想法。
他画VS自画
近来发现,越来越多人喜欢用图画来为自己的名片增色。而这画面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有摄影作品、有具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扫描,如果本人会涂上两笔那就来个自画像。
曾采访过一位会武术的女孩,在同样基本的字体介绍以外,每一张名片都印有她的武打招数照片,有白鹤晾翅、有野马分鬃,英姿飒爽,每一张都各不相同,让人看到照片就想到其人。还有一位OL,名片的背面印着六幅是黑白摄影照片,细细一看,竟然是一组生物克隆裂变的过程。
其实,不管是照片还是画像,无论是黑白还是彩色,有画面的名片都会显得灵动而有生气。 |